查看原文
其他

梅沙三年

庄树雄 名师说 2020-09-02

我们常常惊羡于大厦的巍峨,殿堂的瑰丽,却忽略了支撑这些雄伟建筑的地基与梁柱。

大河的奔涌激起多少赞叹,但发源处的涓涓细流,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竹子的生长据说可达一日数尺,但破土前的苦心孤诣却不为人所知。

发轫之初,方兴之时,破土之力,创业之功,往往是艰苦卓绝而影响深远的,只是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鲜花、掌声、奖牌所吸引罢了。


——🌊《梅沙三年》题记





01///

不服输的创校团队


2015年6月13日,当深圳中学与万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对外宣布共同打造一所“世界一流”国际化学校时,没有人怀疑这个项目的意义和前景。在万科前海企业公馆国际会议中心,梅沙书院的创办者慷慨地说,这所学校将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世界公民和领袖人才,现场600多名学生和家长热烈鼓起掌来。


2015年6月13日,深圳中学与万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仅仅两个月后,首批150多名学生就已到位。8月16日召开家长见面会,8天的新生训练营随即展开,9月6日正式开学。一出生便风华正茂,至少在外界看来,梅沙书院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

△2015年新生训练营


其中辛酸,只有创校者才有深刻体会。当时校内流传一句玩笑话,梅沙书院的景色很美,但大家都没时间看。每天忙完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了。

作为书院的主要负责人,王赫肩上的担子比任何人都重。第一次当校长,还是创校执行校长,她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学一个月,就有家长提出意见。”

原来,草创之初的梅沙书院,主要复制深中国际体系的模式。但作为公办学校的一部分,深中国际体系一年的收费仅一千多元,班级建制与普通高中无异,资源相对有限,简单将其照搬到梅沙这样一所年收费12.8万元的国际化学校,显然行不通。

“家长投诉我们‘货不对板’,说梅沙连一个外教都没有。”事实上,当时梅沙书院有5名外教,4名教英语,1名教数学,其他诸如课程、学分、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加紧建设中。

启动仪式上,家长们围着王赫院长咨询


“我完全理解家长们的想法,我也非常焦虑。第一次开梅沙书院的行政会,其实我是很失望的。”这位在深中工作13年,以其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专业能力赢得诸多学生、家长认可的“完美主义者”,发现自己与身边年轻的同事们,对真正的国际教育和国际化学校知之甚少。

王赫对身边的主任们说,“你们很多人是第一次做主任,我是第一次做校长。你们赶不上做主任的我,我赶不上深中校长。但我们都有一年时间,去努力,去追赶。”

正是在这种“不服输”精神的激励之下,整整一年时间,王赫与团队住在学生宿舍,周一到周五全天候沉浸在课堂、办公室和学生宿舍中,周末则全国各地飞,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培训,参观全国各地的优秀国际化学校,并想方设法“挖”人。“有时候一个周末我们要赶两场,赫院在台上讲,我们就在台下回答学生、家长的咨询。”招生与品牌部主任郭宇说。

6月13日,也就是梅沙书院将其愿景公诸于世的那一天,被确定为学校的校庆日。整整一年之后,学校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徒步活动。全校师生用三四个小时,徒步行走16公里,于行走中迎接第一抹阳光,重温他们对世界、对未来的承诺。此前一晚,师生们在校园里席地而坐,伴着音乐与灯光,细细分享一年来的点点滴滴。

徒步行走16公里


有学生说,在梅沙一年,感觉像换了三所学校,因为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而当老师们回忆起在“铁皮房”(集装箱改造的临时办公室)挥汗如雨的奋斗时光,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值得欣慰的是,建校一年后的万科梅沙书院,作为一所独特的、目标高远的国际化学校,已迈开了快速、有力而稳定的步伐。


02///

把学生激发起来


△万科梅沙书院科学学科组长Raymond


穿上酷酷的防水服,戴着头盔,头盔上还插着一根根钉子,“全副武装”的美国外教Raymond在操场上匀速前进,突然从2楼扔下一个水球,精准砸在他头上,师生欢呼起来——这是Raymond独创的物理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直线运动速度、风速、重力加速度等进行综合测算,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隆重的中秋拜月大典上,美学专业出身的院长王赫突发奇想,示意关掉全场灯光,在一片寂静与安宁中跟大家一起仰望夜空中的月亮和若隐若现的星星。学生们索性躺在草坪上,枕着一袭月光,聆听她缓缓诉说中秋月夜的“细水流长”……

△中秋拜月大典


一所好学校,不能没有故事。当我们穿梭于大梅沙海边的万科总部中心,听老师们讲述书院创办三年多来的点点滴滴,仿佛走进一片鲜花盛开的森林。

这所崭新的国际化学校,与其所在的建筑物,确有气息相通之处。这座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铂金级认证的大厦,被称为“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她追求的不是模块化的复制,而是与大地的无限贴近。

- VMA -


走在横向贯通的校园里,窗外是近在咫尺的绿树、湖泊和大海,室内是水泥地面、钢柱、空旷的厅堂,开放、简单、融合,成就了包容、多元与和谐,一如梅沙书院的教育者们所构建的生机蓬勃又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态。

来深圳工作前,Raymond已在美国维吉尼亚州教书30多年。他几乎教遍所有科学学科:化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天文学。喜欢环球旅行的他,在临近退休之际,被在中国教过书的同事“怂恿”,尝试着点开了梅沙书院的官网。

从一开始的惴惴不安(他也担心在中国被骗),到被万科总部中心的建筑以及梅沙书院的团队所吸引,2016年8月,Raymond毅然带着妻子来到这所成立才一年的学校,成为科学学科体系的主要构建者。

Raymond的课堂


多年前,Raymond就独创出一套教学心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教学心法”

FIND

►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快乐(having FUN)

►对学习充满兴趣(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对知识充满渴望(see a NEED for the subject)

►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DO what they learn)


带着这套心法和各种稀奇古怪的器材来到梅沙,于是有了用水球“袭击”Raymond以体验重力加速度,在课堂上制作飞行模型等等有趣的画面。

在Travis的哲学课上,我们看到同样动人的师生互动场景。十多名学生随意而坐,年轻的Travis给大家讲苏格拉底的故事,一起研读柏拉图的《申辩篇》。兴之所至,他会一屁股坐在学生桌子上,或手舞足蹈扮演苏格拉底的追随者,或就某个看似平常的句子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

Travis的课堂


与Raymond同时加盟梅沙书院,Travis同样是备受学生欢迎的“多面手”。他拥有数学和英语的教师资格证,又曾在美国公立学校负责AP微观经济学和数学的教学工作。这位年轻教师尤其善于通过课堂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批评性思维。他在梅沙书院开设过AP微观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等学科,还帮助学生成立哲学辩论俱乐部、企业家俱乐部、商业俱乐部等。

学校工业风的装修风格,每间教室有独特的装饰


梅沙书院实行全员走班制,学生是流动的,而每位老师有自己固定的教室。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加,你可以在教学区欣赏到风格迥异的教室:有的是简洁冷峻的工业风,有的是时尚酷炫的艺术风,有的是新奇高冷的科技风,有的是纸墨飘香的中国风。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共通之处:

教室外墙上的

学生自制手抄报


在STEAM教师高升恒的IT编程课上,学生不仅要用Python语言制作一款电子游戏,还要模拟注册公司,推广和宣传自己的游戏;

春寒料峭时节,语文老师吴祎利用学校地处海边的优势,晚上带着学生去海边感悟“春海花月夜”的诗意;

那一夜的月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在语文科组长邬宁馨的课堂上,她与学生讨论死刑的存废、自由和婚姻的关系,她指导学生写论文,分析王小波和卡夫卡的区别,作为学校唐舍堂的导师,她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唐三彩、唐诗……

“我理想中的老师是能够引导学生,能够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他们真正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王赫总结道。

实验课堂


高二学生赵晨隆说,他喜欢梅沙老师的多样性,中外教都有各自的风格,而不是像一些学校的老师,一本教材今年教完明年继续,一成不变。同样来自高二的曾芮说,梅沙的课堂不是中规中矩排列的桌椅,而是围成一圈或呈方形摆设,以让师生更多地接触、讨论,“这是梅沙的特色,我很喜欢。”

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激情四射的生动课堂——这是梅沙书院的核心竞争力,但这远不是学校的全部。正如一片生机蓬勃的森林,乔木与灌木相得益彰,鲜花盛放,虫鸟欢鸣,在这背后,是一个良性、稳定的生态系统。梅沙书院的丰富多元、生机勃发,与其坚固的建校基石息息相关。


03///

尊重,成就多元



走在梅沙书院七拐八弯的校园里,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迷路,但这种不确定性,却常常给人带来惊喜。你可能会突然闯进一个正在进行的太极课堂,或者邂逅几位在连廊健身的学生;有时你会不经意间听到优雅的琴声传出,眼睛看到的却是舞蹈室里矫健的身影;在这里,外教随处可见,白皮肤、黑皮肤都不为奇,突然一转身,又有大红的中国对联映入眼帘。

中国特色,无疑是这所学校珍视与坚守的精神内核。2017年1月起,梅沙书院开始推行舍堂制度。这是一种跨年级的,旨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师生更好互动的组织形式。

HOUSE活动


八个舍堂就如同八个小家庭,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在这里,学生以舍堂为单位组织活动,制订规章,开展评比,约见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寻求各种辅导。学生们将这些舍堂命名为夏、周、汉、唐、宋、元、明、清,并据此打造各自的舍堂文化。

从一开始,梅沙书院就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构,高一学古代文,高二学现代文,高三则是模块化选修。“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不能只注重工具性,也要重视人文性,我们会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文化,作为精神上的指引和给养,这样他们出国后,才能发出中国的声音。”语文课组长邬宁馨说。

在这所国际化学校,不仅春节年味浓郁,每一个节令都会被认真对待。阳春三月,争放纸鸢;浴兰时节,菖蒲美酒;冬日市集,宴酣之乐。尤其是该校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组织的中秋拜月大典,已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年度文化盛典。

让人颇感惊喜的是,频繁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不仅有中国学生、教师的身影,就连外教也流连忘返。Travis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吸引他到中国工作的原因之一。哲学课上,他与学生讨论孔子、孟子、庄子,课后还向他们学习中文。

△举办多项传统文化活动


学术研究主任、心理学教师Adam说,作为一名外教,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学生因为要出国而忽略中国精神、中国特质。他认为,培养世界公民和领袖人才的前提是不能忘了根。“我们不仅仅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也喜欢在课堂上见到更多的中国特色。

今日的梅沙书院,早已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截止2018年11月21日,学校163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12名,有海外教育背景的75人,外籍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共42人,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典等8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许多国际化民办学校,常因中方、外方的分歧和对立而影响学校发展,但在梅沙书院,院长王赫与外方院长Peter却始终亲密如“连体婴”,他们一同开会讨论学校事务,一同吃饭、出席会议,联袂上台介绍学校或致辞,类似场景常让外人感到惊讶。

院长王赫与外方院长Peter始终亲密如“连体婴”

△学校大堂悬挂多国旗帜


客观而言,多元文化冲突在所难免。比如是否推行教师在校打卡考勤制度,王赫与Peter争论数十次,从开始的每每不欢而散到现在的互相理解,共同尝试找到中外教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中外教师对家校关系的不同期待,到外教很难理解的中国的虎妈虎爸对孩子的超高期待引发的焦虑;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也发生过中国教职员因缺乏常识而伤害外教宗教感情的个案……

如何跨越文化、宗教的鸿沟,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凝聚在一起?答案不是金钱、利益或制度,而是尊重。

朋友一生一起走


Raymond坦诚地说,梅沙三年,是他此生最美好的经历之一。“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受到了尊重。在一个国际化的学校工作,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打交道,我感觉我的经验能产生价值,我的贡献得到了认可,这是最好的工作之一。我本来以为自己要退休了,现在舍不得退休。

正因此受到尊重,Adam敢于跟院长王赫争论。“只要是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为了学生的教育,即便不同意我的意见,她都会耐心倾听。”在梅沙书院工作已两年的Adam说,他本来是一个怕热怕湿的人,一开始并没想到会在深圳工作这么久,但现在他“不愿意离开”,因为他喜欢这里的工作。





having fun


friendship




在这个多元文化大家庭里,成员间彼此尊重和学习,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而不像一些学校的外教,上课就来,下课就走,跟学校并没有很深的感情。”

在梅沙书院,尊重不是单向度的。首届毕业生王画说,这里最好的一点就是“无论老师、院长、同学,每个人都互相关心,每个人也都能平等的去对话和讨论。”首届梅沙书院学生会主席唐梓滢说,梅沙很包容,能够接受各具特性的学生与老师,这也是她在梅沙三年学到的重要一点:对各种各样的人,都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相处。

学生会合影


梅沙的学生领袖喜欢用“引领”这个词。在他们看来,这与“领导”截然不同,引领首先要懂得倾听与合作,要以个人魅力和专业能力带领大家共同成长。学长团成员赵晨隆和曾芮多次提到今年他们组织的新生训练营。这个全校上下极为重视的活动出了一些问题,学长团专门成立小组,用一个中午的时间,与指导老师、院长面对面交流。

“整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王赫院长是非常包容的状态,她非常认真聆听我们的观点,给出建议。整场谈话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据其介绍,学校有专门的家校委员会,会定期开会讨论各种事务,会上形成的意见也会及时向学生公开,听取他们的反馈。

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


因为受到尊重,学生们更加热心校务,也更善于理性表达,一旦离校,他们对母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是如此强烈。今年首批梅沙毕业生离校前,“强烈要求”学校满足他们的愿望,把三年来在学校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大型活动再举办一次,重温三年梅沙路。


04///

一群理想主义者



年轻的高升恒老师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他获得梅沙书院教职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对教育的痴迷。这位曾留学法国、新加坡的电子自动化专业硕士,突然有一天产生不可遏制的从教念头。

凭借金光闪闪的履历,他很顺利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当教学助理,但校方对他的安排更多在学术上,真正一线教学机会不多。于是他毅然跳槽,去年8月份来到梅沙,担任STEAM课程教师。

高升恒的STEAM教室中间原本有一堵墙,让师生觉得诸多不便。怀着试试看的心情,他向学校提出改造计划,没想到很快获批。“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鼓动学生一起设计装修方案,并提出桌椅和其他器材的购置计划。“没想到学校非常信任我们,基本是有求必应,这让我们获得源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在教学上尚属新秀的高老师激动地说。

入职一年多,高升恒基本以校为家了。他就住在学校附近的宿舍,走路十几分钟可到。下班后,他也不着急离开,而更愿意待在教室里,和学生交流。在他看来,这里单纯得像一座象牙塔。“其实学校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聚集的地方,大多数人当老师,是为了理想,而不是为了最好的工资和福利。但可惜的是,很多学校给不了老师们理想的工作环境。”

2018年教师节活动照片


两位年轻的创校骨干陈潇与邬宁馨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深圳的毕业生,富于民主、创新意识,而且都是理想主义者。陈潇是当年王赫在深中的学生,经历过王铮时代大刀阔斧的教改。这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与文化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持有英国咨询心理学协会认证的咨询资格证书。2015年她放弃高薪,跳槽到草创中的梅沙书院,据说工资锐减三分之二。

三年来,凭借一腔热情和过人的专业能力,陈潇带领一支由14名中外教组成的精锐团队,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升学指导服务。她喜欢这里的“Open Door Policy”,喜欢这里平等、开放的氛围。“老师们的课堂是开放的,学校管理层的办公室是开放的。你可以随时推门而入。”

邬宁馨当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红岭中学。2015年在香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虽有诸多就业机会,她还是选择了梅沙书院,因为看到了打造一种理想教育的可能性。她说,在这里老师们不需要争抢职称,每个人的评价体系都是独立的,每个人关注的是自己成长了多少。“大家更愿意去分享、沟通和协作,而不是相互猜疑、各自为政。”

三年时间里,梅沙书院的成就让人惊叹:

英国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CEO一行到访万科梅沙书院


2016年6月9日,书院正式成为剑桥国际考试中心。

2017年11月,跻身《2017胡润百学·中国国际学校百强》,进入深圳地区前三名,位列全国优秀国际化学校前茅。

2018年5月2日,梅沙书院(高一至高三学段)获得美国西部院校联盟(WASC)的完全认证。WASC在美国本土乃至全世界的教育领域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而梅沙书院是目前深圳唯一一所接收中国学生就读的WASC完全认证高中。


时至今日,梅沙书院以IB国际文凭课程结构为框架,以培养中国情怀的中国国家课程、扎实的剑桥国际课程、博雅的美国大学预科课程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共有课程近200门,分为基石课程、荣誉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以及大学水平研究项目等四个难度层次。

今年,梅沙书院首届毕业生共收到来自美国、加拿大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录取通知书共473封,共收获奖学金超过一百五十万美元,毕业生录取率达100%,其中获得顶尖offer的学生数量占总毕业生的91%。

VMA首届毕业生

王赫院长与首届毕业生合照


梅沙三年,何以卓越?天时地利?品牌效应?校长引领?教师优秀?制度先进?课程完备?这些都是原因,但又似乎不是核心。

从描绘蓝图的慷慨激昂,到建校初期的殚精竭虑;从年轻才俊舍弃高薪加盟,到一批又一批国际教育者并肩作战;从学生审辨中的赞许、批判中的认可,到辉煌的办学成就、单纯和谐的工作环境;从新生训练营、中秋祭月,到舍堂管理、打卡制度、一周一封家长信……


在这所创办才三年多的校园里,在这个丰富多彩、生机蓬勃的教育花园里,我们感受到的最深沉的力量,是理想。

万科梅沙书院举办TEDxVMA活动


因为理想纯粹,这里的人们无需勾心斗角,每个人想的都是如何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

因为理想高远,才有更大的胸怀包容彼此、尊重多元,才有更大的动力改革创新、负重前行;

因为理想美好,教育在这里呈现她最本真的面目,一群心无旁骛、常怀赤子之心的理想主义者,才得以在这里构筑起象牙之塔。

 


作者:庄树雄

编辑:林惜肉、许雪榕




欢迎更多名师投稿

投稿邮箱:645056538@qq.com

长按扫描关注"名师说"(mingshishu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